2025年2月12日 发布
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,数字经济成核心引擎
2024年,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,同比增长7.5%,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,企业数量超2400家,稳居全国首位。这一成果得益于北京市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的深化推进,以及政策、技术、场景与生态的协同发力。截至2024年底,北京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,建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,并在自动驾驶、医疗诊断、金融风控等领域形成一批标杆应用。
政策亮点:从顶层设计到场景落地
1. 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计划(2024-2025年)
北京市于2024年7月发布《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计划》,明确以“标杆应用工程+示范性项目+商业化推广”为核心路径,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计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3-5个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、100个行业大模型及1000个成功案例,打造“AI原生城市”。
2. 五大标杆应用工程
人工智能+医疗:构建“北京医生”医疗大模型平台,优化导诊、处方生成、慢病管理等服务,推动互联网医院升级为AI医院。
人工智能+教育:开发教育大模型平台,提供智能备课、学情跟踪等工具,建设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示范应用基地,助力教师减负与学生个性化学习。
人工智能+交通:依托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,构建交通大模型平台,优化信号灯控制与交通流量预测,加速车路云网一体化技术落地。
人工智能+工业:新增20家先进级智能工厂,布局工业大模型平台,重塑研发、生产全流程智能化。
人工智能+新材料:发布《“人工智能+新材料”创新发展行动计划》,目标到2027年研发10个垂类模型并形成15个标杆性新材料产品,覆盖电池材料、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。
商业化突破:从技术到产业的闭环路径
北京市通过“小切口、实场景”策略,推动AI技术在金融、文旅、司法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:
金融领域:建设大模型风险评估系统,辅助信贷报告生成,效率提升超80%。
文旅领域:开发虚拟景区、沉浸式场馆,打造“数字云平台”,增强游客互动体验。
司法服务:集成法律咨询、风险评估等工具,推动司法流程智能化,提升案件处理效率。
此外,北京计划2025年新增400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,并依托“联合研发平台”推动行业大模型与设备厂商的深度合作。
未来布局:瞄准全球创新策源地
1. 算力与数据基建
北京市将建设“算力互联互通平台”,提升多云调度能力,并打造数据训练基地,开放高价值行业数据,支撑大模型研发。
2. 人才与生态培育
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,鼓励高校开设材料基因工程等交叉学科,并支持校企共建“智能实验室”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
3. 国际化合作
通过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(2月21日-23日)等平台,吸引全球开发者社区参与,构建端到端AI生态链。
威创保视角:助力企业把握政策红利
北京市的政策导向为AI企业提供了研发支持、场景开放与生态协同的多维机遇。威创保“资讯台”将持续追踪政策动态,如需获取政策原文或定制化分析,请联系:datahub@wiseguard.cn。
(威创保资讯台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)
数据来源:综合自新华社、北京日报、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报道。
暂无评论内容